1.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汲取奋进的智慧和力量。
学校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目标要求,把开展主题教育同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相结合,开展主题教育读书班,示范引领学,逐字逐句悟,不断深化全校师生对党的二十大精神、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和重要勉励精神的理解把握,积极探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方案,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学校思政课建设成效显著提高,1个项目入选全国“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精品项目,1项成果入选人民网2023年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典型案例。
学校坚持把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作为工作主题主线,努力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举办为期7天的读书班,深入开展“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走在前列”大讨论,校党委常委会“第一议题”传达学习21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17次,校领导班子讲专题党课11场。制定调研课题246项,深入基层调研并转化形成102条工作举措,召开调研成果交流会强化成果运用。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出台29项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具体举措。持续增进师生民生福祉,推动实施民生项目清单142项和“十大重点”民生项目。学校在中央指导组省属高校院所座谈会上作交流发言,工作成效得到省委沈莹副书记和省委巡回指导组充分肯定。中央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官网、新华社客户端、“学习强国”平台等报道33次。
2.召开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开启学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中国共产党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大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确立了长远奋斗目标和“三步走”的战略安排,明确了“三强”战略思想和“八高”行动方案,选举产生新一届党委领导班子,切实发挥了党代会谋篇布局、举旗定向的关键作用,省委督导组对学校党委换届和党代会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决执行民主集中制,认真贯彻“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坚持“一把手”末位表态。组织新一届领导班子赴山东办学旧址“重走南邮路”,传承红色基因,锤炼党性修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召开年度和主题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制度。
3.扎根地方作贡献,学校“双一流”建设迈向新征程。
4月26日,江苏省2022年度高质量发展总结表彰会议在南京召开,学校连续三年荣获江苏省综合考核第一等次。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通过省综合考核这一有力抓手有效推动了学校国家“双一流”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促进学校向着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持续迈进。
江苏省政府党组成员、副省长胡广杰到校调研,充分肯定学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江苏大地办大学所取得的成绩,希望学校坚持承国脉、创一流、向未来的办学理念,为“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4.抢抓机遇求突破,推动学校学科发展再上新台阶。
学校按照“高峰攀登、高原托举、高地支撑、新增扶持、前沿拓展”的“三高一新一前沿”学科发展思路,分层次立体化开展学科和学位点建设,推动国家一流学科、省优势学科、省重点学科、校重点学科四级学科建设体系全面发展。
圆满完成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和江苏高水平大学高峰计划建设中期任务并顺利通过验收。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取得全面进步,在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四期项目遴选中实现从3个增长到8个的历史性突破,在“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中期考核中,9个重点学科有5个获评优秀,优秀数量全省排名第一。
布局建设一级交叉学科,建设江苏高校学科交叉中心,推动信息文科建设特色发展。5 个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其中计算机科学、工程学、材料科学进入前2‰;学校23个一级学科中有19个上榜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
5.坚持“四个面向”促创新,学校科研工作实现新跨越。
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和经费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均创历史新高。学校承担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获批立项。
学校科研平台建设抢占先机。FlexMat国际期刊正式创刊,填补了学校创办高水平英文国际期刊的空白。学校获批的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揭榜挂帅课题、竞争项目、重点项目和课题数量在江苏省属高校中均位列第一。
学校团队再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学校连续4届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和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
学校协同创新取得进展。深入实施“三大对接”计划,荣获三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南通市崇川区与学校深化校地合作,以亿元规模推进南通研究院二期建设运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建立全国首个集成电路领域成果交易平台,获批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民口自科横向到款经费首次破亿。
6.引育并举激发活力,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
叶美兰校长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学校新增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目前学校已拥有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全方位覆盖“双一流”建设支撑学科,引育培养高层次人才。
1名教师入选国家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名教师获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名教师当选IEEE Fellow,2名教师当选国家级青年拔尖人才,4名教师获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个团队入选江苏省“双创团队”,1名教师获得“江苏留学回国先进个人奖”,6名教师当选江苏特聘教授,7名教师当选江苏省产业教授。5名教师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单。
7.重视教育教学质量,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学校秉承“育人为根本,质量是生命”的办学宗旨,推进教育教学质量文化建设。相关质量文化建设成果获全国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优秀范例一等奖和全国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示范案例。推动信息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学校再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实现连续四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不断线。
11门课程被认定为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学校1个教师团队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2名教师获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一等奖,1名教师获全国高校电工电子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案例设计竞赛一等奖,1名教师获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理科组一等奖。
学校与南京市浦口区共建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产教融合学院),探索校地合作“芯人才”新模式,针对行业痛点、企业需求培养人才,学校充分发挥学科、师资和人才培养优势,将更多科研成果、关键技术服务于集成电路企业,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和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8.坚守立德树人初心,擦亮“无创新不南邮”闪亮名片。
学校着力提升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完善“一院一国赛”竞赛创新训练体系,获得中国高教学会认可的国家级学科竞赛奖195项。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翁铁慧为伟德国际获得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总分第一名的学生团队颁发“研究生创新实践之星”奖。学校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5项,高教主赛道获金奖数再创新高并列全国第六。学校首捧“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优胜杯”,再捧“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胜杯”。学校获第四届集成电路EDA设计精英挑战赛全国一等奖,首捧菁英杯。学校获TI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国家级一等奖10项,获奖数列全国参赛高校第三名,学校及指导老师均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三十周年突出贡献奖。学校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本科组唯一的“北太天元数模之星”奖。学校获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数模之星”奖。
学校在2023年发布的十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类竞赛排行榜中位列全国第12名,江苏省属高校第1名。
9.勇担铸魂育人使命,实施“传统+”文化工程。
学校作品《一堂不同寻常的党课》在教育部关工委2023年“读懂中国”活动中获评优秀舞台剧。学校“中华龙狮舞”传承项目以第一名的成绩成功入选江苏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龙狮团获第十五届全国舞龙舞狮锦标赛一等奖。学校舞蹈作品《第一课》将代表我省参加全国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
10.肩扛国之重责,心系母校发展。
学校1979级校友、农工党十七届中央常务副主席、原学校校长杨震当选全国政协副主席。学校1972级校友、国际电信联盟原秘书长赵厚麟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荣膺“特别贡献者”,当选中国通信学会名誉理事长。自建校以来,学校培养出一大批电子信息领域的国际领军人才,享有“华夏IT英才的摇篮”之美誉,校友们返校亲切慰问师生,激励着大家 “今日我以南邮为荣,明日南邮以我为荣。”
(编辑:王存宏 审核:张敏)